活力中国调研行 | 这里,“有活计、有奔头、有乡愁”

“这个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之路,究竟藏着怎样的密码?”
作者 | 叶景顺 徐瑞春
题图 | 俯瞰钓源古村。李军/摄
夏日的赣中大地,蝉鸣裹着稻香漫过层峦,吉安市吉州区钓源古村的古樟在风中舒展枝丫,檐角的铜铃轻响,惊起几羽白鹭。在村中心的“姻源堂”里,26岁的刘美身披洁白婚纱,与新郎李兴的中式婚服相映生辉,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今天是我主持的第147对新人的婚礼。”作为钓源古村妇联主席兼讲解员,彭月红看着这对新人,脸上满是笑意。自2021年改造以来,这座曾因空心化濒临消失的千年古村,已变身“全国美丽休闲乡村”。
钓源古村的蜕变只是吉安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2025年一季度,吉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4%,居全省第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05%,居全省第三。
从“空心村”到“网红村”,从“望天收”到“金饭碗”,这个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之路,究竟藏着怎样的密码?

峡江翠冠梨。

从“散兵游勇”到“全链起舞”
微风正好,峡江县金坪民族乡的翠冠梨园里,负责人糜作文仰头望着压弯枝头的果实,嘴角难掩笑意。“咱们的翠冠梨皮薄汁多,品质好、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前两天就有一批翠冠梨出口到阿联酋、柬埔寨等国家。”
走进江西中润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一瓶瓶印有“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标识的果汁饮品正从生产线上有序下线。这些特色饮品,如今已成功打入米其林、黑珍珠等高端餐饮市场,产品溢价超过20%。
该公司总经理肖建浩介绍,加入“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后,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产品供不应求,订单已经排到下个季度。
为满足市场需求,该公司引进10余条先进生产线,建成全自动无菌冷灌生产车间,产能大幅提升。产能扩张带动原料需求激增,公司与当地果农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实行“保底价+品质溢价”收购模式,带动当地26个果园实现标准化发展。
在泰和县乌鸡产业园,技术员小陈扫了扫乌鸡脚环上的二维码,孵化日期、防疫记录、运动轨迹立刻跳出来。“每只乌鸡都有‘电子身份证’,连饲料投喂都按克重计量。”这种严苛的标准,让泰和乌鸡跻身山姆会员超市和盒马鲜生等高端商超,溢价超20%。如今,全县乌鸡养殖量突破1220万羽,产值达71.6亿元,拥有26个规模养殖场、48家加工企业,形成“从种鸡到鸡汤”的全产业链。
近年来,吉安以“井冈山”区域公用品牌为引擎,构建起“标准化筑基、规模化增效、品牌化赋能”的产业体系。全市新增绿色有机地标产品21个、累计675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达75个;累计253款产品入驻高端商超餐企、142款入驻大型批发市场。2025年一季度,吉安市优质农产品出口额近3亿元,已在柬埔寨建立品牌旗舰店、迪拜建立品牌海外仓。
从“提篮叫卖”到“全球直销”,从“各自为战”到“全链共舞”,吉安的农业产业正以“井冈山”品牌为帆,驶向更广阔的市场。

泰和乌鸡。

从“土办法”到“智创潮”
夏雨敲荷韵,风送莲香绕榭堂。在青原区两山优品供应链有限公司的直播间里,“蜘稻香米”正销往广东、江苏。“这米不用化肥农药,靠蜘蛛防虫、益生菌防病。”主播话音未落,订单又刷屏——这正是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肖永红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
两年前,肖永红带着“蛛联庇禾”技术走进青原区值夏镇的田间地头,却在推广初期碰了壁。“农民怕没化肥减产,我就蹲在地里教他们看水质、算虫情。”她回忆,“直到镇里种粮大户刘庆春的稻田丰收,大家才信了:生态种植也能高产!”如今,“蜘稻香米”不仅拿到江西省首张大米类碳足迹认证,还开发出米乳等深加工产品,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加入生态种植。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吉安县固江镇井溪村的田埂上就传来“咯咯”的叫声。彭安国蹲在新建的鸡舍旁,看着棚里踱来踱去的七彩山鸡,黝黑的脸上笑出了褶子。就是这些“羽”众不同的山鸡,深刻改变了井溪村村民的生活。
这一切得从今年年初说起。当时村支书领着几位镇干部来家里串门,手里拿着一叠七彩山鸡的养殖资料。“安国,县里考察了好几个项目,这山鸡抗病强、市场俏,咱们村的林地正好合适。”镇干部的话让彭安国动了心。
没过多久,镇里就带着农业部门的技术员来了。“镇政府给咱们申报‘一领办三参与’农民合作社,争取产业扶持资金,还请了技术员定期指导。”技术员蹲在地上画图纸,“林地要分区,饮水要净化,防疫流程我给你写在墙上。”更让彭安国惊喜的是,村集体牵头成立合作社,既通过流转土地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让村民能就近到基地打工。
如今,绿韵珍禽基地成了井溪村的“聚宝盆”。村里的闲置劳动力都有了活计:罗叔负责喂料,每月能拿四千多元;彭叔跟着学防疫,成了半个技术员;就连以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学电商卖山鸡蛋。村集体的账户上,光是基地的租金,每年就多了几万元。现在不仅修了水泥路,还建了文化广场。
科技与人才,正在重塑吉安乡村的生产方式。肖永红团队通过“蛛联庇禾”技术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实现水稻绿色生态种植面积达5000亩,中润食品有限公司的标准化生产线让井冈蜜柚溢价25%,固江镇七彩山鸡养殖基地的技术培训课成了“农民夜校”……这些农业新质生产力,让土地焕发新生机。

井冈山大学肖永红教授释放蜘蛛为农作物防虫。李军/摄

从“留不住”到“火起来”
旧祠堂变身非遗工坊,牛栏猪圈改造成咖啡书吧,老房子里的民宿装着地暖和智能家居……钓源这座曾濒临消失的古村,如今成了“活的文化博物馆”。“我们不是‘拆旧建新’,是‘修旧如故’。”吉安钓源十里芳菲文旅公司总经理孙志明说,“村民把老房子租给我们,每年拿35元/㎡的租金,还能在景区当管家、做导游,人均年增收4万!”
彭月红是土生土长的钓源人,从小听着欧阳修的故事长大。“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她回忆,“2019年,我当讲解员时,一天只有寥寥几个游客,还是来‘考古’的。”
改变始于2021年。吉州区政府与十里芳菲文旅集团合作,提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保护开发模式。“我们修缮古宅时,特意保留了原有的木梁、砖雕,连墙缝里的青苔都没清理。”孙志明说,“老房子的‘魂’,就在这些‘旧’里。”
“最让我感动的是年轻人回来了。”彭月红介绍,去年村里有27个年轻人返乡创业,开民宿、做文创、搞直播。
28岁的陈雨薇就是其中之一。她大学学的是园艺,回村后开了间香樟精油作坊。“我家老房子在古村核心区,租给景区后,我就在院子里种香樟,提取精油。”她展示着玻璃罐里的精油,“这瓶精油就能卖上几百元!”更让她开心的是,作坊成了研学基地,孩子们可以来认香樟、体验做精油皂。
古村的“活”,不仅在建筑,更在文化。彭月红组建的女子舞龙队,节假日在古巷里舞动;村头的“诗教润乡土”课堂,孩子们用欧阳修的诗词写作文……“以前年轻人都觉得‘老文化’没意思,现在抢着学。”庐陵螺钿大漆制作技艺传承人陈武森说。
暮色中的钓源古村,炊烟袅袅升起。“姻源堂”的红灯笼映着彭月红的笑脸,“以前总怕年轻人留不住,现在他们自愿回来——因为这里有活计、有奔头、有乡愁。”
来源:当代江西
编辑:何 山
校对:王小明
复审:程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