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黄葛树如何变身育人“社区”
去年深秋巡视校园时,那棵高大的黄葛树下堆积的落叶和空荡的长椅,让我们陷入沉思。这片树阴本应是孩子们的乐园,为何利用率不高?我们追求的景观,似乎与孩子们的真实需求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屏障。一个念头逐渐清晰:让这沉默的绿阴“活”起来,成为滋养心灵的课堂。
我们决定做减法,拆掉冰冷的不锈钢护栏,移除整齐划一却疏离的灌木丛,围绕那棵最茂盛的黄葛树做文章。第一步,铺设透气的木质平台和符合孩子身高的环形座椅,确保舒适安全。第二步,在树干巧妙嵌入几盏可调节亮度的柔和阅读灯,解决树阴下光线不足的问题。第三步,也是点睛之笔,在低矮枝丫悬挂小巧的“诗词风铃”和“自然谜语”木牌。改造完成后,一个开放、友好、充满书卷气和探索趣味的树阴阅读区诞生了。
这个决策源于一个朴素的教育理念:最好的学习环境,是孩子愿意主动亲近并沉浸其中的地方。一片能坐、能玩、能读、能思的树阴,远比一片仅供观赏的精致草坪更有育人生命力。1.2米高度的环形座椅、触手可及的木牌、柔和安全的灯光,这些细节决定了空间是否真正属于孩子。树阴的光影会变化,落叶会飘零,小动物会“闯入”,这正是最真实、最宝贵的自然课堂。
改变悄然发生。课间和午后,这里成了最受学生们欢迎的去处。孩子们抱着心爱的图书,三三两两坐在木椅上,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阳光透过摇曳的叶隙洒下光斑,微风拂过,“诗词风铃”轻轻作响。
一位语文教师兴奋地说,她带学生在这里上了堂“落叶写意”课,孩子们观察飘落的黄葛树叶,触摸叶脉的纹理,嗅闻泥土与草木的气息,写出的文字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灵动与真切。科学教师则把“树叶的秘密”搬到了树下,孩子们捡拾不同形态的落叶,探究叶绿素的变化、叶柄的结构,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在真实场景中变得鲜活。
更令人感动的是那些自发的小场景:两个孩子头碰头,争论着木牌上谜语的答案;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把写满心事的落叶投入我们设置的“树洞信箱”;几个男孩屏息凝神,观察蚂蚁在树根处忙碌的身影。这片树阴,不再仅仅是纳凉之所,它成了文学灵感的触发点、科学探究的实验室、情感表达的树洞、专注力培养的静心角。
我们知道,黄葛树不再仅仅是校园里的一处风景,而是一个充满情感温度的育人场域。因为,最好的教育,往往发生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之中。
(作者阳光系重庆市忠县拔山镇中心小学校校长,崔钰婷系该校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4日 第06版
作者:阳光 崔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