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城固县:北纬33°的火龙果红了
八月中旬,城固县老庄镇杨家坡村的火龙果大棚里,迎来了最热闹的时节。沉甸甸、红艳艳的果实像一个个小灯笼挂满枝条,游客穿行其间,小心翼翼地剪下成熟的果实,果香与笑语在大棚里流淌。谁能想到,这典型的热带水果,能在北纬33度的秦巴山麓扎根丰产。这片丰收景象背后,凝结着杨家坡村人六载春秋的执着求索。
2018年,杨家坡村在谋划产业发展时,敏锐意识到要走差异化道路。他们大胆将目光投向南方,从云南引进了越南品种的火龙果。挑战随之而来,热带水果的生长对日照与湿度要求严苛,当地气候条件成了巨大障碍。面对质疑与困境,80岁的老党员杨贵忠站了出来,成了基地最坚定的守护者。他一年365天几乎“钉”在基地,面对困难总是那句话:“为什么别人能种成,我们就不能?”村集体全力支持,种植团队一年四赴云南学习。一次次试验,一次次调整,他们摸索出适合本土的方案:用本村生产的有机肥改良土壤,通过大棚精细调控温湿度……硬是在北方的土地上,为火龙果“量身打造”出适宜的环境。2023年,第一批完全由杨家坡本土培育的火龙果成功挂果,成为所在县自主种植火龙果的“第一例”。
这份“第一例”的甘甜来之不易,更经得起检验。经测试,杨家坡村的火龙果甜度可达20度以上,其魅力不仅源于口感,更在于每一颗果实都浸润着“绿色基因”。种植全程严格禁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和化肥,只使用草木灰和本村养鸡场出产的有机肥。这种对品质的坚守,让杨家坡火龙果一经面市便供不应求。目前,基地稳定吸纳10余名村民务工,一年可收获五茬,年产五万斤,产值超三十万元。这不仅是一个成功的种植案例,更是一次特色高效农业的宝贵探索。
以火龙果的成功引种为代表,杨家坡村特色农业矩阵次第绽放。70余亩高端蓝莓基地里,东北黑土与本地有机肥完美融合,产出的精品蓝莓直供西安各大中高端商超,仅5月收获季就能带动用工200余人次。村里还将30亩蓝莓做成盆栽分发给村民领养,成熟后统一收购,让“庭院经济”为农户增收添砖加瓦。葡萄种植基地上,三十多个标准化棚架排列整齐,挂满果实,小番茄种植基地试种也取得初步成效,百香果等新品类正蓄势待发。目前,全村果蔬基地已发展至两百余亩,村集体收入今年已突破八十万元。
支撑这片果蔬生机的,是村里投入三千多万元打造的全自动化养鸡场。十万只蛋鸡日产蛋约九万枚,年产值高达两千二百万元。养鸡场每天产生的大量鸡粪,经过高温发酵、烘干杀菌等工艺,全部转化为优质有机肥,免费供村内所有土地使用,一条绿色循环产业链就此贯通,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生态农业实践。
产业兴,百姓富,村民杨建文的生活变迁便是生动注脚。他种植了近三十亩玉米,在村集体合作公司的技术指导下尝试玉米制种。“就算制种不成功,公司也承诺按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收,让我们心里很踏实。”杨建文说。不仅如此,在果蔬采摘旺季,他还到村里的种植基地务工。“今年村里收蓝莓,我去干了10天活,每天150元。”从过去主要依赖传统农作物“看天吃饭”,到现在有技术指导、兜底保障,还能就近务工,杨建文算了一笔账:年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两万元左右,还能照顾家中老母亲。红火的特色产业,映照着村民越来越红火的日子。
站在硕果累累的田间,杨家坡村的目光看得更远。扩大现有种植规模、提升产品附加值只是起点,更令人期待的是“联村强村”计划——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带着成熟的技术、优质的种苗走出本村,与周边村庄合作,共享经验与成果,带动区域共同迈向产业振兴。(汉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