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物语·小满:“一瓢饮”“弱水三千”

小满,南北有异。在北方,多指小麦的穗长得有模有样了;在南方,小满指的是沟沟坎坎的水处于“半饱”状态。相应的,民间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故江南有“小满动三车”之说。去年,我写过一篇关于“龙骨水车”的文章(《“小满动三车”,第一是水车》),今年小满再提笔,也写一个跟水有关的器物吧。
这个器物就是瓢。如果还长在藤上,那就叫葫芦。且看“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蒙汗药!
大热天,一条壮汉挑着一副担子走上山岗,这地方叫黄泥冈,太热,坐下休息。来了一队官兵,也在林间休息。官兵想买那挑夫的酒,带头的叫杨志,不许。
黄泥冈上又来了一帮人,买了一桶酒吃得爽……一番“演戏”,剩下的一桶酒被那帮士兵买去吃了。结果呢?官兵皆被药倒,在地上动弹不得。
这就是《水浒传》里的经典桥段:智取生辰纲。这事闹得,关键便在瓢上,梁山好汉暗中在水瓢上动了手脚。
写在这里,“摁下葫芦起了瓢”,我不禁浮想联翩,我想到的是:小时候在河南新县农村用水瓢在水缸里舀水喝的情景。用水瓢舀的井水,在夏天,真清凉呀!
水瓢,就是老葫芦被“瓜分”。挑选葫芦藤上的好苗子,留着不吃,让它长到老,然后再摘下,晒干,外壳硬了,一锯两半,便是两个可以用来舀水的水瓢了。——过去,在塑料制品尚未流行之前,绝大多数家庭最常用的舀水工具,便是它了。
水浒好汉们下药,用的就是这葫芦瓢吗?
我们看到的电视剧《水浒传》智取生辰纲用的是葫芦瓢,可在施耐庵《水浒传》原文中,可不是葫芦瓢,而是椰瓢:南方椰子壳一劈两半而成的瓢。

椰瓢
和葫芦瓢相比,椰瓢有两个优点。一来,小一些,二来,更硬一些,不易碎。故在古代,出门的人以及部队的士兵,常备的舀水之物便是椰瓢,有如我们现在旅游时人手一个的不锈钢保温杯。
至于电视剧《水浒传》为什么不用椰瓢?道理想来也挺简单:如今好多人不知道椰瓢,也没见过椰瓢,所以,还是葫芦瓢看着更顺眼。
瓢,看似寻常,实非寻常:瓢里可是盛满了文化!
先是“一瓢饮”。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出自《论语·雍也》的“一瓢饮”直通古代君子的境界:“穷则独善其身”。
再说到“弱水三千”。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讲到一个人面对人生选项太多不知如何是好,佛祖的指示是:“弱水有三千,只取一瓢饮。”
到了《红楼梦》,林妹妹给宝哥哥也出了这道题,不过是爱情。林妹妹问:“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贾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诗酒趁年华”,古诗中,关于“瓢”的诗句也不少。
最有名的一句是: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写此句的是大唐诗人韦应物,诗名《简卢陟》,全诗如下: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2016年,有人在网上发起“以酒换诗”活动,起句便借用了韦应物的诗,邀人共写。不过,韦应物的“一瓢酒”变成了“一壶酒”,“可以慰风尘”变成了“足以慰风尘”。一时间,应者云集,其中点赞最多的是: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
如此这般,不是酒里掺一点水,而是好多好多水里掺一点酒。气势大则大矣,想来真没有一点酒味。所以,还是用瓢直接开干吧——我有一瓢酒,更抚凡人心!
作者简介
三耳秀才,本名韩光智,“中国节气+”概念倡导者,河南新县人,北仑区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中国年轮”节气书系列之一《跟着太阳走一年》入选2013年国家图书馆、新浪网等单位主办的“‘书香未来’——为少年儿童推荐一本好书活动”100本(套)。2017年,入选浙版好书年度榜TOP30。《中国年轮》自2018年1月出版以来,受到广泛好评。
编辑 沈之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