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春城时评】别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背景板

更新时间:2025-07-04 10:52:00

宣传有风险,写稿须谨慎。据红星新闻的报道,近日,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发布的一篇慰问宣传文章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文章中提到,慰问团队前往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中,送上了书包、被子等物品,与家长深入交流,了解家庭实际困难,鼓励孩子树立信心、努力学习。文章中还配发了现场照片,照片显示,这名“困难生”家里装修豪华,还装有旋转楼梯,连通二楼。对此,有网友质疑,这名“困难生”家里似乎并不困难。目前已经无法搜索到该文章。

我们见过困难家庭的茅台,现在又见到了“困难生”家的豪华装修。作为一种帮扶政策,慰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然是应该给到真正需要的学生,倘若学校审核不严或者违规操作,导致有人鸠占鹊巢,不仅会使政策本身变味,也让爱心贬值。网友发出质疑的声音,也是担心程序走样。

面对网络质疑,学校和当地教育局分别作了两次回应。学校的解释是,学校慰问的那名学生实际上并不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是一名“特殊学生”,“可能(文章)没弄好,要把它(文章)改一下”。教育局的回应是,这名学生确实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配图中的房子是孩子的舅舅家,孩子一放假就去了这里,因而造成误会。

究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是特殊学生?所谓的特殊学生又特殊在哪里?看得人一头雾水。不过仔细想想,这两种说法可能也并不矛盾。对于这一点,大可不必深究。更何况,书包、被子之类的慰问品价值不大,从道理上说没有造假的动机和必要。

这个事情的看点究竟是什么?我觉得是,这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实质性帮助,以自我宣传为目的的慰问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篇宣传稿中的最后,有这样一段文字:此次慰问活动,传递了北岸实验小学党组织的温暖关爱,彰显了党员教师的责任担当,为特殊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去了“七一”最温暖的爱。

全是自我表扬和自我感动,看不到一点对人的尊重。换位思考,那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爱吗?能感受到老师的责任担当吗?能感受到最温暖的爱吗?感受不到,他能感受的恐怕只有满脸的尴尬和不安。

家庭经济困难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但也绝对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家庭经济状况作为一种个人隐私,更不应该在公开场合被无限放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和慰问,从来都不是一种恩赐,应以尊重和保护为前提,被帮助者也无须感恩戴德。比如有些大学,采取往饭卡打钱的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助,就受到了网友的盛赞。不要小看这一点点的改进,这同样是一种制度的文明闪光。

送点书包、被子、本子,非要拉着孩子和家长又是拍照,又是合影,这分明就是一种道德绑架,把孩子当成了背景板和宣传道具。你甚至不知道,学校是因为要写宣传稿送的慰问品,还是送完慰问品后才写的宣传稿。而对于一个上小学三年级,十岁左右,已经有一定自我意识的少年来说,这种自尊心受到的伤害,远远比家庭经济困难更可怕。

开屏新闻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