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锤炼技能 助“工”成“匠”——山西省加快建设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更新时间:2025-05-03 08:19:00

  近日,在山西天宝集团车间,一台油压机前围拢着不少职工,只见液压装置自动精准找到中心圆,平稳流畅地完成法兰盘锻造……操作这项“绝活儿”的,是车间“明星”郭焕平,他带领的团队获得发明专利122项,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1100余万元。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来,随着一项项技能人才培养举措的推出,我省工会在力量上聚焦、资源上倾斜,为产业工人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一个个“郭焕平式”的产业工人苦练“内功”、技能成才,组成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他们把技术和智慧转化为一个个好项目、壮大为一个个新产业,为山西转型发展积厚成势。

多层次 组织劳动和技能竞赛

  去年秋天,我省产业工人迎来了高光时刻。

  在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山西成为进入全国前20名选手数量最多的省份,斩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8位参赛选手中有14位个人成绩进入前20名,创下我省参赛历史上最好成绩。

  佳绩的取得源于我省工会以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为重要抓手,推动劳动者技能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电钻在厚度只有约0.15毫米的鹌鹑蛋表皮上钻孔、“手撕钢”厚度再减0.005毫米、机器人自动行走避障……源于生产一线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最容易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端于2014年的“五小”竞赛,从职工的一个个奇思妙想的“金点子”、破解瓶颈的“小技巧”开始,最终成为全国示范性劳动竞赛。2015年以来,全省参加“五小”竞赛的企事业单位达3.76万家,参赛职工2684.76万人次,产生创新成果68.73万项,点燃了职工群众创新创造的燎原星火。

  起飞、悬停、穿越、拍照、着陆……伴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一架架轻巧的无人机在速度与技巧中辗转腾挪,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漂亮动作。在2024年山西省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无人机应用项目的赛场上,参赛选手展示着他们的“看家本领”。

  近年来,省总工会协同有关部门,层层举办劳动和技能竞赛,构建起以省级大赛为引领、各市和省级产业竞赛为主体、企事业单位竞赛为基础的三级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据了解,仅2024年,全省共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5627项,参赛职工106.87万余人次,发明创造9512项,取得国家专利5857项。

  如今,各级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蓬勃开展,不断向中小微企业、非公企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企业拓展。行行设赛场、行行比创新,一大批优秀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批劳模工匠、先进典型脱颖而出。

  “我的荣誉都离不开技能竞赛的磨炼。”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模、山西斯普瑞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巩志义说,通过竞赛,技能素质得到提升,拥有了成长出彩的机会。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的太重集团电焊工樊志勤和潞安集团的综采维修电工王文胜,都是我省工会技能赛场上的常客。

  劳动竞赛的熊熊之火映照出我省职工以智慧赋能生产、以创新驱动转型的奋斗英姿。

多元化 开展技能培训

  4月23日一早,在北京当保姆的任雁青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收拾家务、浇花喂鱼、买菜做饭……一切井井有条。3年前,任雁青走进大同市总工会工匠学院家政服务分院,学习育婴、养老、保洁等专业技能,成为一名“天镇保姆”,持证上岗,实现了就业,改变了人生。

  在大同市总工会支持下,工匠学院家政服务分院以培训农村妇女从事家政服务为主,培养出任雁青等980名“金领”保姆,就业率达76.7%,被全总命名为“工会家政就业技能培训试点”单位。

  5名全国技术能手、8名国家级技能大师、60多名三晋技术能手,这是长治工匠学院强大的师资库。按照产业工人岗位需求和成长规律,该学院对接我省装备制造产业链,开展以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为引领的职业培训,截至目前培训4789人,成为上党地区技能人才的“孵化器”。

  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需要培养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高技能产业工人。

  为了推动产业工人由“工”到“匠”,我省分三个层面建立起“1+N+N”全省工匠学院体系。在省级层面,由山西工匠学院牵头,12家市(省级产业)工匠学院和两家特色工种工匠学院成立山西省工匠学院联合体。在市级层面,11个市全部成立市级工匠学院,与重点职业技术院校、骨干企业合作办学。在企业层面,针对钳工、焊工、数控加工等山西优势技术项目成立工匠学院,同时筹备在企业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一批工匠微学院。

  作为工运教育主阵地,山西工匠学院开展“花开满园”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我们邀请国家科技进步奖、大国工匠获得者来校授课,同时将培训课堂办到市、县、企业,搬进生产车间,开展现场教学,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山西工匠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

  去年底,省总工会出台三晋工匠人才培育三年规划,每年动态培育30名左右“三晋工匠”、200名左右市级工匠人才。通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等,各级工会为广大职工群众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集群化 打造职工创新工作室

  “牛国栋创新工作室”让轧机运行速度一次次实现突破,以极致效率打造出极致效益;“王晓霞创新工作室”发现并处理900余件设备的缺点和隐患,成为护卫高铁的“脑科医生”;“郝利斌创新工作室”自主研发国内首次为麒麟号盾构机量身定制的大直径混凝土管片,在太原铁路西南环东晋隧道施工中成功投入使用……

  聚焦推动新质生产力,我省建立了“党政重视、部门支持、工会运作、工匠带头、职工参与”的创新工作室创建体系。截至2024年底,全省打造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集群3700家,其中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0家,覆盖制造业、采矿业等重点行业,成员2.6万人,产生一大批高质量创新成果。

  据省总工会经济技术部部长韩小燕介绍,我省计划到2026年底,各级工会创建的创新工作室总数超过5000家,其中省级创新工作室总数达到1000家,形成以省级创新工作室为引领、市级创新工作室为中坚,基层创新工作室蓬勃发展的工作格局。

  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也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产业工人和大国工匠。“集群化打造职工创新工作室,孵化更多高技能人才,让大多数产业工人从不敢创、不会创到人人创、抢着创。”韩小燕说。

  聚焦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我省工会搭建成长阶梯,铺就成才之路。如今,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正加速崛起,与山西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奏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新时代乐章。

山西日报记者杨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