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车祸后“能走能说”,三天后昏迷进ICU;警惕头部外伤后的“中间清醒期”

更新时间:2025-09-10 11:56:00

近日,一名患者遭遇车祸后被送至医院,但因当时“能走路、能说话”,表面无明显重伤,便未做检查返回家中。随后,家人发现患者逐渐无法正常沟通,三天后病情急转直下,陷入神志不清的状态。家人立即将患者送至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急诊CT揭示,患者颅内多发性脑挫裂伤、多发性颅内出血、硬膜下血肿,最终被送至了重症医学科治疗。

为什么患者会从“能走成说”发展为病情危重?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吕学文主任医师解释: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闭合性颅脑损伤的隐匿性和“中间清醒期”的巨大陷阱。

该患者颅内多发性大脑挫裂伤与脑内出血,其实这是最核心的损伤。大脑像一块柔软的豆腐,在坚硬的颅骨内被剧烈摇晃、撞击(医学上称为“剪切力”和“对冲伤”);而患者的硬膜下血肿,这也是致命的“延迟杀手”。大脑表面覆盖着一层叫“硬膜”的保护膜,车祸撕裂了膜上的桥静脉,血液缓慢流出,在硬膜下积聚形成血肿。患者双侧血肿说明大脑两侧都受到严重冲击,血肿会逐渐挤压整个大脑,导致颅内压力急剧升高,最终压迫脑干生命中枢,使人陷入昏迷。

为什么三天后才昏迷?其实这是“中间清醒期”的致命假象。吕学文主任医师介绍,患者早期的“清醒”并非幸运,而是病情演变的典型阶段:

首次损伤与短暂昏迷:撞击瞬间,患者很可能有过短暂的神志不清或昏迷,但可能时间极短,未被留意。

“清醒”期(代偿期):随后,身体代偿机制暂时维持了正常功能。患者虽然大脑已多处受伤出血,但出血速度较慢,颅内压力尚未达到临界点。所以他能应答、能行走,给人“虚惊一场”的错觉。但此时,大脑内部的出血和水肿正在悄无声息地加速进行。

失代偿期(昏迷期):随着血肿越来越大,脑水肿越来越重,颅内的空间被彻底侵占,压力爆表。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高级功能(如沟通、神志),表现为胡言乱语、无法沟通;最终压迫到维持清醒的脑干,导致神志不清、深度昏迷。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这个案例用巨大的代价提醒我们,任何头部外伤后,必须密切观察24-72小时,要学会识别以下的危险信号。

第一,早期信号(立即警惕):

持续加剧的头痛:普通头痛会缓解,颅内出血的头痛是“爆炸样”并持续加重。

频繁呕吐,尤其是喷射性呕吐。

精神状态变化:变得沉默、烦躁、嗜睡、答非所问、难以沟通。

第二,中期信号(危险征兆):

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视力模糊、瞳孔大小不等(用手电筒照眼可发现)。

抽搐(癫痫)。

第三,晚期信号(濒危征兆):

意识水平下降:从嗜睡叫不醒,到陷入昏迷。

呼吸、心跳节律改变。

案例中“无法沟通”已是中期偏晚的信号,说明颅内高压已经严重影响了大脑功能,此时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如何避免悲剧?一定牢记“黄金三步”

第一步:坚决检查,不留隐患。头部外伤后,唯一可靠的选择是立即就医并接受专业评估。不要自行判断“没事”。医生推荐的头颅CT是看清颅内情况的“照妖镜”,能立刻发现骨折、出血和挫伤。切勿因“怕辐射”或“觉得没必要”而拒绝检查。

第二步:专业观察,不要回家。最安全的方式是留院观察24小时以上。如果医生允许回家,必须确保有家人能24小时不间断陪护,专门负责观察上述危险信号。

第三步:绝对静养,及时反应。回家后患者需绝对静养,避免活动、情绪激动、看手机等。一旦出现任何一条危险信号,必须分秒必争,立即返回最近医院的急诊室,并告知医生“有头部外伤史”。

吕学文主任医师再次提醒:颅脑损伤是一场内部燃烧的“慢火”,初起的烟雾容易被忽视,但一旦燃成大火,扑救就极为困难。“当时看着没事”是颅脑损伤最大的谎言。对于大脑,再小心的防范都不过分。

通讯员周凯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