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吴颖民:解码县域中学振兴路径,绿色发展是核心要义|聚焦县域教育

更新时间:2025-05-08 20:36:00

当教育均衡发展的号角在南粤大地奏响,振兴县域中学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基石。今年我国推出“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把县中作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点突破点。县域中学,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教育公平根基,一头托举着千万家庭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在此时代背景下,5 月 8 日,由羊城晚报社主办,江门市教育学会承办,恩平市教育学会与恩平市华附学校(简称 “恩平华附”)协办的 “振兴县域中学,助力‘百千万工程’—— 聚焦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恩平华附举行。

本次活动积极响应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深度聚焦融入县域文化的绿色教育实践,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吴颖民领衔做了《县域中学振兴与教育绿色发展》的主题报告,江门市200多名中小学校长慕名而来学习交流,大家围绕县中振兴的创新实践、突围经验、构建绿色教育体系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主题分享环节,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吴颖民在《县域中学振兴与教育绿色发展》报告中,以深厚的教育实践经验与前沿的理论视野,从历史溯源、现实困境、破局路径等维度,系统剖析县域中学振兴与教育绿色发展的核心命题,为南粤乃至全国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案。

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吴颖民

回望县中辉煌:历史必然与时代局限交织

在主题报告开篇,吴颖民回顾了县域中学发展历程。他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县中是老百姓向往的教育高地。从湖北黄冈中学到江苏启东中学,从河北衡水中学到安徽毛坦厂中学,这些县中凭借严格管理与高升学率闻名全国。

为什么当年这些县中那么“辉煌”?吴颖民深入剖析当中原因:在国家发展层面,改革开放后我国迫切需要提升教育水平、培养人才,但财政与资源有限,集中财力办重点学校成为必然选择;教育管理层面,当时高考全国统一命题,县中通过强化应试训练可快速提升升学率,且招生、师资管理等制度尚未完善,为县中发展提供空间;社会需求层面,县中是寒门学子向上流动的重要通道,地方政府政绩与县中升学率挂钩,形成强大驱动力;学校管理层面,封闭式管理与激励机制有效提升管理效益。

然而,这些县中模式也存在明显弊端。黄冈中学学生后续发展后劲不足、知识结构单一;衡水中学被称为 “高考工厂”,育人模式不可持续;毛坦厂中学以复读为主的教育生态,反映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吴颖民强调,当下振兴县中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既要发挥过去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又要规避功利化、应试化倾向。

直面当下困境:县中振兴迫在眉睫

谈及当前县域中学发展,吴颖民指出其面临多重瓶颈。“教育资源分配失衡,城市优质学校跨区域 “掐尖” 招生,导致县中生源流失;家庭经济条件改善促使中产阶级向城市流动,进一步削弱县中生源基础;部分城市学校挖掘县域优质师资,造成县中师资队伍不稳定。这些因素致使县域中学教育质量下滑,教育公平根基动摇。”

县中振兴不仅关乎教育领域,更具有深远社会意义。吴颖民强调,县中是乡村振兴的教育公平基石,是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关键。若县中持续弱化,将加剧社会固化,削弱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影响社会稳定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同时,县域中学是县域基本公共服务的核心,中学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办好县中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探寻振兴路径:多维度构建县中发展新生态

吴颖民提出,破解县中困境需从制度层面发力。在招生制度上,应落实属地招生政策,完善省级或市级中招平台,严格规范跨区域招生,保障县中生源质量。江门市教育局推行审批地招生制度的实践,为县域教育生态稳定提供了范例。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吴颖民认为,通过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将支教经历与教师职称晋升挂钩,鼓励优秀教师向县域流动;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在编制、职称、住房等方面给予倾斜,增强县中对师资的吸引力;加大省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设立县中振兴专项基金,支持学校硬件建设与教师培训。

目前江门市有 16 个普通高中教育集团、7 个以县中为龙头的集团化实践,吴颖民认为这

为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经验。“当前集团化办学需突破人财物共享的局限性,重点促进师资在集团内合理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深度融合。”

课程建设是提升育人质量的核心。县中应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基础上,深度挖掘地方文化、产业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以江门恩平为例,作为著名侨乡,可充分利用华侨资源,打造侨文化特色课程;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开设职业体验课程,为学生建设家乡提供实践机会。

数字化赋能为教育公平带来新契机。吴颖民强调,要把握人工智能时代机遇,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校际差距。通过建设在线课程平台、开展远程教研等方式,让县域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生态变革。

绿色发展:引领县中高质量发展

“教育绿色发展理念,就是给县域中学振兴开的一剂‘良方’!” 吴颖民在研讨会上这样强调。吴颖民强调,教育高质量发展需遵循国家新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对基础教育意义重大。“就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于经济发展,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才是国家人才的‘金山银山’。若只追求学问,忽视身心与个性发展,教育将不可持续。”他将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与教育相类比,指出两者均关乎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关注生态资源,教育则聚焦人力资源,开发学生潜能必须遵循规律,避免拔苗助长。”

谈及教育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吴颖民提出多个关键要点。在育人理念上,需以系统观念处理多重关系,“要平衡学生潜能开发与保护、共性与个性发展、眼前与未来发展,以及个人成才愿望与国家人才需求的关系。”他旗帜鲜明反对应试化、功利化教育,倡导以科学、人本的方式追求教育质量。

学校层面,应构建兼具规定性与选择性的课程体系。“规定性体现国家意志,选择性满足个体需要,以此助力学生全面且个性化发展。”

同时,吴颖民呼吁将“健康第一”理念融入教育全环节,“从课程设置到日常管理,都要保障学生充足睡眠与运动时间,关注心理健康。”

针对教育工作者,吴颖民强调优化育人方式的重要性。“要善用新科研成果与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减少学生无效学习。”他还特别提到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许多大学生后悔所选专业,这暴露了基础教育阶段生涯规划的缺失,学校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做好未来发展规划。”此外,他指出教师应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自身绿色素养,包括师德师风、教育理论与AI工具应用能力,以应对时代挑战。

吴颖民的演讲为基础教育领域理解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深刻洞见,引发与会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本质与未来方向的深入思考。这场主题报告不仅是对县域中学振兴理论的深度解读,更为江门市乃至全国县域教育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南。吴颖民以其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县域中学振兴指明方向。在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的推动下,随着教育工作者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践行,县域中学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托举区域发展的教育灯塔,为实现教育强国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注入强劲动力 。

文|记者 秦小杰图|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