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钱存银行,真不如买银行股?

更新时间:2025-05-27 16:09:00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近期,银行股市场表现与存款利率的变动,引发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在当前金融环境下,“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的观点在投资资讯平台中逐渐升温。那么真是如此吗?

银行分红豪气,年内部分银行涨幅超过20%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6日收盘,A股42家上市银行的股息率(近12个月)全部超过1.5%,其中31家超过4%,占比达73%。更引人关注的是,平安银行、民生银行的股息率突破8%,分别达8.48%和8.24%。

不过,42家上市银行(2024年报告期)的股息率,超过5%的仅为5家,其中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南京银行股息率分别为5.4%、5.3%、5.2%;股息率超过4%有30家。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银行股延续去年涨势,表现十分亮眼。青岛银行、渝农商行、重庆银行、兴业银行、上海银行、浦发银行、齐鲁银行等10家银行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其中青岛银行、渝农商行、重庆银行更是分别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高分红叠加股价上涨,银行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重新审视。

“过去很多人嫌银行股成长性不足,现在来看,是我们低估了它的稳定回报能力。”北京某公募基金银行板块研究员林晓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银行股的高分红其实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但随着今年利率持续下行、市场对确定性收益的偏好增强,银行股的估值修复正在加速。在市场风格频繁切换、大量高波动资产“失宠”的背景下,银行股这种“慢牛型”的配置价值开始凸显。

“持有银行股,特别是一些高分红、高成长的银行股,年化收益率在当前利率环境下极具吸引力。”来自郑州的资深投资者孙先生表示,他在今年年初调仓,把部分定期存款资金投到了几家业绩不错的银行股上,“目前看涨幅和分红都有,远超预期。”

根据业内测算,在存款利率下调后,国有大行一年期定存利率仅剩0.95%,而银行股股息率(近12个月)高者可达8%以上,二者之间存在近8倍的差距。这种收益倒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投资者的观念转变。

净利润稳健增长,银行基本面有所支撑

高股息之所以受到市场认可,根本原因仍在于银行业整体稳健的基本面表现。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A股上市银行2025年一季报显示,42家银行中有30家净利润同比实现正增长,盈利能力整体保持良好态势,其中杭州银行、青岛银行、齐鲁银行、常熟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7.29%、16.28%、15.69%、13.41%。

“盈利是分红的基础。我们看到,今年一季度银行利润没有出现大幅下滑,反而展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国内知名头部券商银行板块分析师告诉记者,虽然面临息差收窄、利率市场化加剧的压力,但通过精细化管理和非息收入拓展,银行盈利仍具韧性。“未来的分红稳定性可以预期。”

以杭州银行为例,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7.29%,同时在资产质量控制、成本管控等方面持续优化,这也支撑了其高达5%以上的股息率。同样,青岛银行、齐鲁银行等地方法人银行,则借助地方经济活力和自身差异化战略,实现净利润和股价的双增长。

“分红高不等于不可持续,关键要看ROE、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关键指标。”上述券商分析师认为,从A股上市银行的整体数据看,虽然净息差有所压缩,但资产质量总体稳定,不良率保持低位,拨备覆盖率普遍在150%以上,具备较强抗风险能力。“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盈利稳定、分红率高、估值低的银行个股,作为中长期配置品种。”

利率下行叠加资产荒,银行股配置逻辑正在重塑

近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启动新一轮降准降息,商业银行随之下调存款利率,国有六大行与招商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已降至0.95%,活期更是仅有0.05%,几近零利率。股份制银行也迅速跟进,利率进一步趋同。曾经“保守又稳妥”的银行存款,如今在理财、股权、债券等多元资产中失去了吸引力。

“我一个客户说,以前存五年定期,安全稳妥。现在利率只剩1.55%,她反而问我怎么买银行股票或者其他优质股票。”招商证券一理财顾问告诉记者,近年来投资者的认知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在资产荒加剧、低利率成为常态的背景下,能够带来稳定回报的标的成为新的选择。

在多个投资者平台里,“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的声音也引发谈论。一方面,是基于收益对比的算账逻辑;另一方面,也是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主动应对。“当前国内利率中枢下行趋势仍在延续,银行作为高息资产,配置价值反而更凸显。”上述券商分析师表示,市场对银行股的再定价正在进行中。

也有不少投资者持有不同观点:银行股虽然看似稳赚,但并非无风险。要注意分红并非刚性兑付,未来如果宏观经济波动或银行经营情况恶化,也可能影响分红政策。同时,往往股票分红后,伴随着除权除息,股价也会进一步回落,投资者应理性评估风险偏好和投资周期,避免盲目扎堆。

责编:李文玉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